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百九十八章 一玉德去,一玉德生 (第2/8页)
了。此一人与彼一人相人偶,尽其敬礼忠恕之事,方可言仁,否则,这仁字却为何是一个人字边,加上一个‘二’字呢?许子《说文解字》亦有言,仁,亲也,从人二,可见二人之相与,方是为仁之根本。士人之于乡党,天子至于臣民,这些都是‘相人偶’之道,却唯独不包括在家独居,冥思静坐之事,独居静坐,修身养性,此可言‘德’,但若是只有一人,便不足言‘仁’。后儒多为取巧之道,滥用‘仁’之一字,却忘了其中‘相人偶’的本意,可实在是不该啊。” 阮元之言,实际上说得是“仁”之奉行,当是将个人结合于社交、实践之中,方能完成,否定了长年以来,将“仁”窄化为修身养性的理论。故而江藩和焦循听了,一时都赞叹不已。江藩也不觉叹道:“伯元,我看你这论语论仁之说,也想起你先前所言‘格物’、‘一贯’之义了。如此说来,圣人本意,便是告诫我等,为人治学之要,第一在于实践,在于行事,若是不能行实事于天下,空自将这‘格物’之物视为死物,那自然是缘木求鱼,与圣贤之道相去甚远了。只可惜国朝至今,却犹有人囿于宋儒之言,竟对这‘仁’之根本,示若不顾啊。” “是啊,伯元,我却也一直想着,孟子所言‘性善’却是何意,这‘性善’之后,所谓‘不善’者又是何物。听你们这样一说,我也更清楚了,为何曰人为‘性善’?乃是因人皆有恻隐之心,而这天下器物,本无心智,以有心之人,观无心之器物,又能有多少进益?是以圣贤言‘物’,乃是天下万事,行事于天下,方显圣人之道。若是将圣人之言用于死物,可不是枉费了先贤教诲吗?”焦循也讨论道,可是说到这里,焦循无意间向外一瞥,却意外发现,门外竟多了一个熟悉的身影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