锦衣为王_第五卷 权倾天下 第六百七十二章 尊荣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五卷 权倾天下 第六百七十二章 尊荣 (第1/5页)

    李贤身为内阁首辅,负有天下之望,有些事情,确实也不会轻易的做出决定。如果在邮传信息和治吏上果然有进步,而都察院的巡按和锦衣卫的廉政监察果真能杜绝原本的贪污模式,那么,不妨试一试提高商税。

    至于地税,那是打死也不能提的,当然,张佳木所说的地赋改革,倒是可以一试。

    比如西北到陕北一带,大约有一百多个州府,上缴的粮食有限的很,不敢说年年有灾,十年倒有八年要报灾异。

    既然如此,不如全免了也罢。

    以当时全国统计一千多万顷土地的规模,再加上一年超过三千万石的粮食收入,提出这个地赋全免的计划,虽然是雄心勃勃,但,亦非不可接受。

    事实上明朝就是年年免除赋税的,数字多的时候,一年收入加起来不过四千万石左右,免除的地赋却在五六百万石,有时候是四分之一,有时竟接近三分之一。

    这种免税,其实原因很多。

    灾荒减赋和免赋是一部份,有些地方赋税收不上来,干脆借着免赋一风吹了,也是重要的原因。

    特别多的地方,就是江南一带了。

    那里士绅力量大,地方官根本没有办法和本地士绅对抗,一个大士绅一年该上缴六百石的赋税,但他抗着不缴,最多交了一半,或是三分之一,官员也拿这个士绅没有办法。

    拖的时间久了,就成了一笔烂账,根本不要指望能收起来。

    士绅如此,苏州和松江地方民风不大朴实,事实上,也是明初时朱元璋恼怒苏州人帮着张士诚对抗他,所以把苏州等地的赋税定的极高,百年之下,想叫苏州人完粮纳税,也是有那么点不近人情。

    这些都是没必要的行政程序,明朝的所谓减赋,大抵就是如此。

    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