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历史同人] 开局给秦始皇科普法治思想[直播]_第129章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129章 (第2/2页)

之后,康熙四十岁才生了第十五个,四十二岁第十六个,四十四岁第十七个,四十八岁第十八个,四十九岁第十九个,十八十九还都夭折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些数据还没有加上公主,主要是康熙中后期的公主生卒年没有那么明确,所以我就没有列举出来了。”

    “而在序齿的十七皇子之前,康熙只有两个儿子没有活到成年,儿子简直多到不值钱,随机馋哭小一半的皇帝。”

    伍爱华一直口头说理论,古人都是知道但是没那么在意,毕竟大家都是早早结婚,也没听说有多大的问题啊?

    等到伍爱华把数据直接列出来了,大家对比一下康熙生孩子的年龄,才发现原来真的影响很大!

    要不怎么说数据是最具备说服力的呢?

    伍爱华之前长篇大论,大家无可无不可,伍爱华一说康熙,大家都正视起来。

    伍爱华:早知道早点把康师傅拉出来说一说了。

    古代位面,康熙也是不解了:“古往今来帝王那么多,孩子生的多的也不止朕一人,怎么天幕就把朕的生育岁数拉出来说了?”

    青年康熙则是心里一定:以后自己还会有很多儿子,皇位必定不会因为继承人不稳固了。

    青年时期的康熙,死儿子都死怕了。

    三十来岁还没有儿子的宋仁宗被大臣们劝谏了。

    “官家已经年届三十,按照天幕的理论,是黄金生育年龄的晚期了,臣等建言,请官家开选秀选取已生育一子以上二十岁和离、丧夫妇人,以子嗣为要。”

    官员们的意思很明显:赶紧抓住最后的时间,和证明了有生育能力的二十来岁妇人赶紧造娃啊!没看到后世那么能生生了十几个儿子的皇帝,也都是在二十岁到三十五岁之间生了十三个吗?!

    至于说选择再嫁妇人什么的,古人从春秋一直到北宋,都并不怎么在意再嫁的身份,而元朝和清朝初期的异族统治者们也不在乎。

    不说别的,顺治康熙后宫都有再嫁之人。

    有时候,有生育过的妇人反而更受欢迎,因为这证明了她们没有生育问题。

    伍爱华这时候也说起了再嫁。

    “在封建王朝的中后期,古人对曹老板的批判非常厉害,其中有一项骂名就是说他好人妻、娶寡妇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因为程朱理学的妖魔化,让人把女性的贞节牌坊看得无比重要,说什么好女不二嫁,嫁人之后,丈夫死了,自然只有自尽或者守寡两条路走。”

    “其实那时候底层和边关的再嫁也不鲜见,但是因为明清的贞节牌坊可以带来免税政策,所以很多女性只要不愿意守寡,就会被迫追随丈夫死去,婆家或者婆家娘家一起拿着沾满了她血的双手,欢天喜地接过官府赞赏的贞节牌坊。”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