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之工业狂潮_第四百四十章 芯路历程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四百四十章 芯路历程 (第2/4页)

龙芯1号的诞生,是因为集团上报这个信息时,他在忙着搞石油。

    现在到了计算所,等于到了宝山,怎么空手而回呢?

    在午宴上,汪国杰也聊到了芯片和原子弹的话题,他说:“二者真的没法具体比,新华夏成立之初,各种条件有限,还面临着国外技术封锁,研究人员咬紧牙关,在有限的条件内,研究出了原子弹。

    原子弹几乎就是人间兵器的顶点,此后虽然有所改进,大多数是载体方式方面的迭代。

    而芯片不同,它的更新换代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。”

    喝掉一杯酒润润嗓子后汪国杰继续说:“小陈你不知道,我们的芯片研究也是从建国初就开始了。

    相较于原子弹的研究,芯片的研究没有那么大张旗鼓。

    先是由几位研究人员组成技术小组,在1964年取得了硅片生产工艺的突破。”

    听到这里,陈立东点了点头,那个技术小组他听高俊伍院士说起过,高院士就是组长。

    汪国杰继续说:“芯片的主要材料是硅,而硅片生产工艺的突破,意味着华夏的芯片发展道路正式开启。

    1965年,我们首次研发出硅集成电路芯片,只落后山姆7年。

    在高新科技的研发方面,华夏一直对标山姆,虽然国家的发展落后,但科技却是重要发展方向

    我国的芯片研究早早被列入重点项目,1966年硅双极IC在工厂批量生产,这意味着我国的芯片正式进入工业化生产进程。

    但芯片研发是离不开设备的,1968年,我国又攻克了接触式光刻机研发,1972年离子注入机也宣告研发成功,并实现小规模量产。

    生产设备的问题得到解决后,中国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